在休閑的時候,我們大多數人會選擇看電影、看電視。為什么影視節目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,能如此廣泛地受到大家的青睞呢?這是因為,影視節目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。同理,一篇能被眾多讀者認可的經驗型或總結性文章,一般來說,也應源于實踐,高于實踐。也就是說,文章主要不是寫出來的,而是做出來的:三分寫,七分做。因此,我們富有創意地用心去做了,就有鮮活生動的內容去寫了,這樣的文章也就具有了較強的生命力。由此,引出我今天要講的第一個話題:
一、 富有創意地實踐
我們不妨把“實踐”的概念縮小定格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上來。如果我們每堂課都能靈活機智地用心去上,那就不乏創意之舉,課堂上就會擦亮因思維碰撞而產生的亮麗火花。
例1
蘇教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練習4:學用字詞句(有關擬聲詞的練習)
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意會擬聲詞在句子中的作用,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:比較“小雞一邊叫,一邊在找蟲子”與“小雞一邊嘰嘰嘰地叫,一邊在找蟲子”這兩句話有什么不同?你喜歡哪一句?能說說原因嗎?對于第一個問題,答案顯而易見,小朋友們毫無異議;但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是,對于后面的問題,小朋友的意見產生了分歧。他們有的說:“我喜歡第二句,因為假如沒有嘰嘰嘰,就不知道小雞是怎樣叫的;加上嘰嘰嘰,我們好像聽到了小雞高興的叫聲?!庇械恼f:“我也喜歡第二句,因為加上嘰嘰嘰,小雞就顯得更可愛了?!闭斃蠋熉牭眠B連點頭、眉開眼笑時,有一個學生卻理直氣壯地站起來說:“不,我喜歡第一句,因為我覺得第二句中小雞那樣嘰嘰嘰地叫,會把蟲子嚇跑的?!闭媸枪澩馍?,給老師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!幸虧有學生馬上反駁,有的說:“我不同意你的看法。第一句雖然沒有嘰嘰嘰,但也說到了“叫”,叫總是有聲音的,不然就成啞巴了?!庇械恼f:“對呀!再說蟲子又沒長耳朵,怎么會被嘰嘰嘰的叫聲嚇跑呢?”
在這個教學片段中,天真的孩子為小雞“嘰嘰嘰”的叫聲會不會把蟲子嚇跑的問題產生了爭論,更有意思的是,有一個學生說蟲子沒長耳朵。事實上,蟲子長沒長耳朵?這個問題老師一時間也未必能夠解答,盡管它與本堂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毫不相干,但既然學生已經引出這個話題,假如教師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,很有可能使一個動態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白白流失,同時也打擊了學生探求新知的熱情。假如我們能對學生富有情趣的議題稍加引導,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己課后探究,不正是對“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與利用”嗎?
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: 在學生各抒己見后,先表揚他們能有根有據地說出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,這是一種可貴的思維品質。另外,通過大家的爭論產生了一個很有意思、值得繼續探究的問題:剛才有個小朋友說“蟲子又沒長耳朵”,蟲子到底長沒長耳朵呢?感興趣的小朋友可在課后查閱資料或請教家長,我們在下節課進行交流,然后再根據預設教案按照既定程序將教學進行下去。沒想到,對課堂上動態生成的問題感興趣的孩子挺多,第二天的活動課上,孩子們的答案精彩紛呈,首先,他們得出一致的結論:蟲子大多是有耳朵的,只是它們的耳朵不像我們人類一樣具有外部耳廓并長在突出的部位,所以不容易被我們發現。然后有的說蚊子的觸角就是耳朵;有的說,蝗蟲的耳朵長在肚子上;還有的說蟋蟀的耳朵在前面的兩條小腿上……這些自然知識連我這個做老師的以前也聞所未聞,師生都沉浸在汲取新知的喜悅之中。
例2
蘇教版三年級(上)《蒲公英》一課
在學生已經知道故事的結果: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,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淹死,只有落在泥土里的蒲公英種子茁壯成長起來;并且已經水到渠成地明白了文章的寓意:我們不要被生活中的某些假象所迷惑,要聽從長輩的勸告,要學會腳踏實地地生活。之后,老師引導學生想象:第二年的春天,等到蒲公英的花瓣落了,降落傘一樣的種子又在空中隨風飄蕩。假如你就是一顆蒲公英種子,你會飄向哪里?為什么呢?這時,大部分小朋友都選擇到森林、草地、田野等地方的泥土中去安家,可偏偏有一位學生要落在湖泊里,因為他學了前面的課文《西湖》后,非常向往迷人的西湖,希望自己能被湖里的浪頭沖到岸邊,在白堤或者蘇堤上美美地安家。在他的帶動和啟發下,另有一位學生偏偏要到沙漠中去,因為他覺得去沙漠也許會正好落在一只駱駝身上,駱駝經過綠洲時,他就可以安家。這樣的回答顯然跟我們預設的課文寓意相悖,遇到這種情況,大多數老師肯定會趕緊行使調控大權:“剛才這兩位同學想象力非常豐富,但是,你們都把自己的運氣設想得太好了。假如稍有閃失,你們不就吃大虧了嗎?所以,還是聽從太陽公公的話,做一顆安分守己、安居樂業的種子比較好?!?/SPAN>
看來,當學生的“胡思亂想”與預設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,甚至背道而馳時,老師必要的“控制”好像在所難免。
而我在教學時沒有急于定論,而是耐心地詢問學生:“你為什么不選擇泥土,像其他蒲公英種子一樣過安逸的生活,而偏偏要選擇湖泊與沙漠去冒險呢?”一個學生說,冒險本身也是一種樂趣,而且這樣能為蒲公英家族開辟新的生存環境。而另一個學生則說,選擇泥土的種子也不一定都能茁壯成長,假如它落到田野里的話,可能會成為《小稻秧脫險記》里跟莊稼搶營養的雜草,遇到噴霧器大夫的話就一命嗚呼了。沒有開放的老師就沒有開放的課堂,所有這一切,都挑戰著老師的智慧,要求老師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,根據自己對課堂各種各樣綜合信息的把握,即時做出正確的判斷,采取得當的措施。這時我再因勢利導地及時進行提升性的總結:“選擇沙漠和湖泊的種子,也許你們能為子孫后代造福,成為后世傳頌的英雄,但是,你們自己會面臨許多的困難與危險;選擇泥土的種子,大多數都能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,但有時安全的地方也不一定沒有一點兒危險。機遇與挑戰同在,生存與滅亡共存。愿我們每一顆蒲公英種子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長環境,使大地因為有了你們而顯得更加生機勃勃、豐富多彩!”這樣的話,課文的寓意將會從唯一走向多元,由封閉走向開放。
剛才,我們舉了兩個例子,講述了兩個頗具創造力的課堂教學精彩片段。在實踐中我們用心去做了,或者哪怕是用心地聽別人這么去做了,就具備了寫文章的第一素材,只要先把實踐好好梳理一下,再把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,那么,寫一篇有血有肉,有聲有色的文章也就不那么難了。下面,開始講我的第二個話題:
二、 捕捉精彩的瞬間
1、精心梳理精彩瞬間
比如以上例1,把它記錄整理下來,發現課后延伸的這個活動其實是一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;另外,當前課程改革呼喚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,而這個環節正是一個靈活開放、動態生成課程資源的范例。
再比如例2,也把它記錄整理下來,會發現學生后來拓展的寓意正是對傳統寓意的挑戰,也是生成對預設,開放對控制的有力挑戰。這個教學片段對我們如何實現生成與預設,開放與控制的和諧共存很有啟發意義。
而以上梳理出來的這兩個議題,正好切中了當前課改的要害,比較容易受到廣大讀者和編者的關注。
2、把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
如果說上面的做法可以是自己的,也可以是借鑒別人的,所以還不是特別難的話,那么,把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,就存在一定的難度了。要做好這一步,平時必須多學習,多思考。
比如例1,我想,為了順應當前的課改潮流,很多老師特意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體現開發課程資源的環節,就在這個有關擬聲詞的練習中,大多數老師都會不滿足于書上的那幾個練習,備課時就準備讓學生說說除了書上說到的動物的叫聲,還通過課外經驗的積累知道哪些動物的叫聲?可是,當課堂教學偏離預設的模式“上演”,始料未及地出現“插曲”時,老師往往顧不得欣賞“插曲”,而是心急火燎地想著恢復“主旋律”。結果往往是:急于完成預設目標,卻忽略了隱性資源的開發生成。于是我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,得出了這樣一些結論:我們不能一提課程資源就以為是根據課文內容收集處理信息,就以為是“課文拓展延伸”。課程資源的含義是寬泛的,我們應該在頭腦中對“課程資源”構成一個科學的認識:課程資源是一切有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因素。課程資源有顯性資源與隱性資源之分?!半[性資源”泛指師生背景知識體系;學生富有個性的多元的表達;還有生活中的偶發事件等。因此,我認為,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僅限于預先設計,還要追求動態生成。我們教師應在圍繞學生發展而精心設計的基礎上,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學生富有個性的表達,保持課堂的靈活性和開放性,讓自己融入課堂,與學生一道,共同“生成”課程,使教師和學生不再外在于課程,而能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。這是從課程層面上給教學帶來的一種“解放”,這種“解放”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。
鑒于當前課堂教學在實踐“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”這一新課程理念的時候,存在著這樣的現狀:不從教師、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,刻意為自己的課堂貼上新課程標簽,裹上新課程理念的形式華衣,而忽略了其真正的精髓要義,撿了芝麻卻丟了西瓜,于是,我起草了一篇文章,題為《浮華背后的隱性流失》,副標題是《關于“積極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”的教學實踐與分析思考》,以上例1就成了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,小標題為——隱性流失:急于完成預設目標,卻忽略了隱性資源的開發生成;分析思考: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當追求動態生成。后來這篇文章在04年的江蘇省“教海探航”征文活動中被評為一等獎。
再如例2,雖然從總體上來看,當前課堂教學的改革,是圍繞“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,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”這一策略思想展開的。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我們理想中的課堂,應該是學生“情感盡情揮灑,心靈自由放飛”的天堂!但理想終究是理想,我們在實際進行課堂教學特別是在執教公開課時,為了高效地上好課,無疑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,精心進行教學設計,形成有章可循的教學藍本——教案。但是,課堂上的教學操作往往不根據“教案劇”照本上演,當學生的“胡思亂想”與預設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,甚至背道而馳時,老師必要的“控制”好像在所難免。之所以我們的教學設計會成為鐵定的限制教師與學生探索、創造的框子,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地研究一番我們的教學對象——學生。學生是一個個富有個性、具有獨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經驗的活生生的力量,帶著自己的知識、經驗、思考、靈感、興致參與課堂活動,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、多變性和復雜性。假如我們的教學不僅僅定位在某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上,而能定位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,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與始料未及的經驗,那么,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,使課堂呈現出生成發展的活潑場面,理想成為現實也就不那么難了。應當說,只要我們堅持“為學生發展而教”,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,應學生而動、應情境而變,就很容易處理好預設與控制的關系,我們就會對課堂中新生成的問題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勵,我們的課堂也就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、充滿智慧的歡樂與創造的快意。鑒于實際課堂教學中,類似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距離的現象還有很多,我起草了一篇題為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》的文章,以上例2就成了文章的第一部分,小標題是——理想:呼喚靈活開放與生成發展;現實:有預設就難免有控制;橋梁:以生為本可以促成開放與控制和諧共存。后來這篇文章在05年的“教海探航”征文活動中被評為二等獎,并很快被刊登在了《江蘇教育》第11期B版的論壇一欄,還成為印于封面的被重點推薦的文章,不過在編輯發表時有刪節。
以上只是我在課堂教學與撰寫論文時的點滴感悟,不怕獻丑在這里講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,希望能帶給大家一點啟發與思考,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批評指正。謝謝大家!